抟土为器——山东大学博物馆陶器文化微课堂(五)

 

新石器时代以后,尽管青铜器已经出现并成为贵族阶层的主要器具,但陶器仍然是普通民众的主要日用器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历年曾对山东泗水尹家城、济南大辛庄、长清仙人台等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批夏商周时期的陶器。我们将以这些典型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例,分两期为观众介绍夏商周时期山东地区陶器的特征。本期将介绍夏(岳石文化)、商代陶器,下期介绍西周、东周陶器。

 

一、岳石文化陶器

 

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与中原地区夏代所处时代相当,距今约3900-3500年,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平度市东岳石村而得名。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是目前已知出土岳石文化器物最丰富的一处遗址。尹家城遗址位于山东泗水县金庄乡尹家城村,1973—1986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五次发掘该遗址,发掘面积2020平方米。


(一)岳石文化陶器特征

 

岳石文化是继山东龙山文化之后分布于海岱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它由龙山文化发展而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其他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成分。岳石文化主要的文化面貌与典型龙山文化的风格截然不同,在陶器方面表现最为明显。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磨光泥质黑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技术,陶器厚薄均匀,陶色正,火候高,质地坚硬。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简单,多见弦纹、刻划纹、附加堆纹。龙山文化中胎壁厚度仅为0.30.5毫米的蛋壳陶高柄杯,是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巅峰之作。到了岳石文化时期磨光黑陶数量明显减少,夹砂陶和泥质陶增多,以灰褐陶或灰黑陶为主,虽有部分黑陶,但多是黑皮灰胎或褐胎,少见表里均为黑色的陶器,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陶则消失不见。岳石文化陶器陶胎变厚,陶色变浅,纹饰依然以素面为主,多见弦纹、附加堆纹,而之字纹、回字纹、细小方格纹等较龙山文化时期增多。

岳石文化陶器有夹砂和泥质两类:夹砂陶多用来制作鼎、甗、罐、舟形器等炊具和部分盛器;泥质陶则多用来制作尊、豆、盒、盆、盂等盛器。陶器烧成温度较高,硬度较大,以泥质灰陶最为显著。制作方法有手制和轮制两种。器形小而简单的陶器多用手捏塑而成,器体大而复杂的陶器多用泥条盘筑再加轮制而成。轮制有快轮和慢轮两种不同的方法。夹砂陶器多慢轮盘筑,内壁泥条痕迹往往清晰可见,胎壁厚薄不均,器形不规整;而泥质陶器多快轮制作,胎壁厚薄均匀,器形规整。形制复杂的器物多采用先分体制作然后套接或粘接的制法,结合部位不仅往往在内部重迭或刻划多条沟槽,借以增大粘合力,而且往往在器表使用附加堆纹,以起到加固和装饰的作用。

陶器以褐色为主,灰色和黑色次之。装饰方法多种多样,除磨光之外,还有附加、压印、捺印、拍印、戳印、刻划、镂空、涂绘等。纹饰以附加堆纹、几何纹和凸棱纹为多,其次为枝叶纹、弦纹、乳钉纹等。


 

岳石文化陶器彩绘装饰

 

彩绘陶片发现较多,但完整器物少,均饰于制作精巧磨制光滑的泥质器皿上。颜料主要有朱、白二色,往往两色相间,色调明快,也偶见黄色。清晰完整及能辨识的图案有逗点纹、卷云纹、虺龙纹、环带纹、折线纹和条带纹等。



彩绘陶罐T238⑦:35)

口径10  底径6.9  高13.9厘米

盛器。泥质黑皮灰胎陶,轮制。矮子母口,凸棱较宽,颈较高,深腹外鼓,平底较小。腹部绘3个朱边白心逗点纹。


    总体而言,岳石文化陶器的主要风格是古朴典雅、厚重实用。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还表现在盛行子母口、凸棱、唇边外凸或叠唇、器物转折圆钝以及器底周缘外凸等方面。

 

(二)尹家城遗址岳石文化陶器

    

    尹家城遗址出土的岳石文化陶片总数达万片之多,完整的及修复的器物共计347件,种类有鼎、甗、篦子、鬲、斝、罐、瓮、舟形器、瓶、盆、盒、盘、尊、盂、钵、碗、豆、杯、器盖等。


 

陶鼎 H474:3)

口径19.8  高23厘米

炊器。夹砂陶,红褐色,局部深灰色。侈口,深腹,圜底,足略扁,足外侧较平。腹部有篦状擦痕。


 

陶罐(T2294

口径19.2  底径24.2厘米

盛器。夹砂陶,黄褐色。口径较大,肩部外鼓,平底稍小。器表有篦状擦痕。


7927


陶斝(H165:5

口径14.8-16  25.2厘米

酒器。夹砂灰褐陶,手制。敞口,短流,流两侧有矮柱,圆鼓腹,把手残断,袋足尖细。腹部划网状纹,颈和足有篦状擦痕。

 

1DBAB

 

陶尊形器 H437:3)

口径11.6  底径10.4  高12.9厘米

盛器。泥质黄褐陶,轮制。通体呈杯状,子母口,口径较小,腹微鼓,周缘外凸,腹饰凸棱一周。器表经磨光处理,表面光洁,制作精良,是岳石文化的典型器物。


9726

 

陶杯(H179:7

口径10  底径4.6  6.3厘米

水器。泥质灰陶,轮制。侈口,折腹,底微内凹。


 

陶豆 (T213B6)

口径16.7  底径11.3  15.6厘米

盛器。磨光黑陶,轮制。敞口,斜壁,盘外壁呈双腹状,柱状短柄,喇叭形圈足。柄饰凹弦纹。

 

1C4CC

 

陶器盖T206⑦:17)

口径15.8  高10.2厘米

器物盖。泥质磨光黑皮陶,轮制。蘑菇纽,近截顶圆锥体,顶面微下凹,盖面斜低,周边棱缘稍外突,子母口较直。


7B36

 

陶器盖 H8:27)

7.7  口径12.2厘米

器物盖。泥质磨光黄褐陶,轮制。蘑菇纽,顶做锥状,盖身周边棱缘趋于消失,子母口矮直而外撇。盖面划凹弦纹两周。

 

 

二、商代陶器


夏商时期,山东地区除了受到商文化的影响外,还保留了当地土著东夷文化的因素。其中,济南大辛庄遗址是最具典型性的商代遗址之一。

大辛庄遗址位于济南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村东南,是山东省已知面积最大的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堆积的古代遗址,也是全国范围内发现最早、研究历史最长的商代遗址之一。该遗址最早发现于1935年,齐鲁大学、山东省文物管理部门和山东大学等先后在此进行过多次田野考古工作。


(一)大辛庄遗址商代陶器特征

 

大辛庄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商文化陶器占大多数,土著文化陶器数量较少。 

商文化典型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主体装饰为绳纹。陶器种类有鬲、甗、甑、簋、豆、盆、罐、瓮、尊、杯、盘等,每个器物都有各自发展演变的规律,其中以陶鬲、陶豆、陶簋的时代特征最为显著。陶鬲形体由长方体、到正方体、再到扁方体,三足逐渐变矮。陶鬲多饰绳纹,经历了由细绳纹到中绳纹再到粗绳纹的演变。陶豆有圈足豆和假腹豆两类,圈足豆的豆柄由粗矮向细高转变,豆盘逐渐变浅,假腹豆在后期基本不见。陶簋的圈足逐渐变高,鼓腹特征日益明显。 

陶器群器类组合中,炊器用鬲、甗,鼎和斝少见;饮食器多豆、簋、浅腹盆、大沿罐;盛储器以盆、瓮、罐较多,大口尊和缸次之,壶、罍少见。墓葬中随葬陶器的基本组合是鬲、豆、罐或鬲、豆、簋。陶鬲是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日用品,在墓葬随葬品组合中亦属必配置之物,可见其在商族人日常生活和心目中的地位。

大辛庄遗址中还发现有少量夹砂和泥质红褐陶,种类主要有素面鬲、甗、锥足鼎、折肩罐等。器表装饰多为素面,夹砂陶器上常见有细密的篦状刮痕。这类陶器表现出浓重的岳石文化特征但又有所变化,可视为当地土著居民创制的作品,其不属于中原商文化系统,学界称之为“大辛庄遗址第二类遗存”。

 

 

典型商文化与“大辛庄遗址第二类遗存”器形线图


(二)大辛庄遗址商代陶器


 

陶鬲(2J2:8

口径16.8  22.4厘米

炊器。夹砂红褐陶。斜卷沿,束颈,斜鼓腹。唇下缘加厚并作弧形上卷。高弧形裆,圆锥形足粗隆。器表布满竖向刮抹痕。


 

陶鬲(11M11:1

口径17.8  19.2厘米

炊器。夹砂褐陶,轮模合制。口沿微折,束颈,圆唇,腹外鼓,大袋足,实足尖内勾。颈饰弦纹,腹施细绳纹。其内盛有动物骨骼。


 

陶鬲(11M72

口径17.6  15.2厘米

炊器。夹砂灰陶,轮模合制。微折沿方唇,束颈,袋足,有实足尖,联裆。饰中绳纹,制作粗糙。


 

陶鬲 (11T2M8:1)

通高19  口径17.6 厘米

炊器。夹砂灰陶。卷折沿,方唇,斜颈轻折,鼓腹,袋足肥硕,实足尖略矮,尖裆,裆间亦呈瘪裆式。饰中绳纹。


 

陶鬲 (M72:13)

口径17.6-18.6  15.4厘米

炊器。夹砂浅灰陶。口部变形,略呈椭圆形,窄方唇,折沿,腹壁近直,分裆。通体饰中绳纹,颈部绳纹抹平。

 

 

陶豆 (M72:12)

口径14.5  底径9.6  14.6厘米

盛器。泥质浅灰陶。敛口,斜弧腹,豆盘较深,圈足较高且直。器表磨光,盘部和圈足部分分别饰有两周和一周凹弦纹。


 

陶豆(11M1:3

口径15.5  圈足径11.5  14.6厘米

盛器。泥质灰褐陶,轮制。平口微敛,假腹,束腰式高粗柄,底足方折,平口沿下及腹足交界处各施一周弦纹,制作精良。


 

陶假腹豆 (6T74H1451)

口径13.2  底径 11.4  15.6厘米

盛器。泥质灰陶。宽沿斜折,尖唇,假腹腔外鼓,粗高柄,高束腰形圈足,底足外撇。圈足上对镂两个“十”字孔,由上而下饰五组弦纹。


 

陶簋 (M72:11)

口径26  底径13.4  22.3厘米

盛器。泥质深灰陶。圆唇,平折沿,高颈微束,腹部微鼓,下腹内收,器底下垂,高圈足。


 


陶簋

18.2  口径25.6  底径12.6

盛器。泥质黑陶。侈口,深腹,壁斜直,矮圈足。沿内侧、颈及腹部饰凹弦纹,下腹及底部饰较细绳纹圈足有凸棱。


 

陶盆(11M5:2

口径22.4  14.4厘米

盛器。泥质红陶,轮制。侈口窄折沿,轻折肩,腹壁斜直,平底。肩腹间饰一道细线纹,腹施中绳纹,底亦印有中绳纹。


 

陶罐(11M8:1

口径20.4  18厘米

盛器。泥质灰陶,轮制。侈口,折沿,方唇,折肩,深腹,圜底内凹。施中绳纹。


 

大口尊

通高37.6  口径33.2  底长径12.6  底短径10厘米

盛器。泥质。大斜沿,厚圆唇,突肩,器形硕大。沿口下有一周弦纹,突肩处有两周绳切纹。


 

陶斝(6G24:33

22.9  口径12.5厘米

炊器。夹砂红陶。敛口,唇口上翘,颈部外鼓,斜鼓腹,高裆,锥足。腹颈间连一环形把手。颈部抹光,腹施中绳纹。


 

陶方杯 (T228⑤:100)

口长5.5  5.2  7.8厘米

水器。夹砂红褐陶,局部黑色,手制。长方体,四足断面为方形,一侧有动物形半环状把手。除把手一侧外的三侧均刻有文字符号。柄右侧面为两个“射”字, 对面为单体“射”字,左侧面为一“弓”和一“刀”。把手背面刻划有不同规则的网状纹。

 

 

 

 


参考文献:

1.《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11月版。

2.《大辛庄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