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之二
山东大学考古系历年曾对山东泗水尹家城、邹平丁公、日照两城镇等龙山文化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批龙山文化陶器。按照用途和造型的不同,分为炊器和食器(已在上期介绍)、水器、盛储器、礼器等如下:
一、水器
水器用于盛水或烧水,龙山文化水器众多,有鬶、壶、杯、匜等。
1、鬶
鬶是龙山文化最富特征的器类之一,是在此前大汶口文化陶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演变而来的。陶鬶为陶质水器,陶土选料讲究,采用高岭土或瓷土制成,胎质细腻,有红、黄、白三色。
龙山文化陶鬶一般为长鸟喙形流,向上斜伸,筒形颈,三个袋足,袋足中空,口部有的有盖。背部有把手,便于手提倾倒。整体造型呈弧线形,比例协调,像一只引颈长鸣的大鸟,既实用又美观。有的陶鬶在流的两侧贴有两个小泥饼,恰如鸟的双眼,惟妙惟肖。
古史传说中的山东地区生活着以太昊、少昊、蚩尤为代表的东夷部族,其中太昊、少昊为风姓,即凤,是以鸟为图腾的部族。一般认为,龙山文化的陶鬶即是鸟图腾的一种直接反映。
鬶
通高28.3厘米
1981年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采集
夹砂白陶。流斜直,流口两侧内收,细长颈,颈腹分界明显,腹较深,腹部饰一周弦纹,宽带状把手,实足,足较尖。
鬶(M15:19)
通高29.2厘米
1981年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
夹砂白陶。流斜直且稍矮,方唇,粗短颈,颈饰凸弦纹三周,有小横耳一对,把手外卷,沿面有凹槽,乳状分裆袋足,把手下的袋足相对较肥大。
2、壶
龙山文化陶壶一般为鼓腹,口较小,细颈。有的为子母口,带盖,若用于盛酒,则可以防止酒的挥发。
圈足壶(H472:7)
口径9.4 底径14.4 高30厘米
1985年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
夹细砂黑陶。高子母口微内敛,带盖,深腹,圈足。腹部饰弦纹,腹中部偏上有四个横耳,与圈足上四个圆形镂孔相对应。
3、杯
龙山文化有大量不同种类的杯,一般认为是饮水或饮酒用具。陶杯多为泥质黑陶,造型各异,制作精致。有人认为其或为饮酒器,大量不同类型的陶杯反映了龙山文化的饮酒之风。
觯形杯(M106:3)
口径6.8 底径4.2 高12厘米
1985年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
泥质黑陶。轮制,侈口,长颈,折腹,小平底,器形规整,器表均磨光。
单把杯(F46:2)
口径4.5 底径3.2 高6厘米
2000年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
泥质黑陶。粗高颈,鼓腹,颈腹之间饰一圈凸弦纹,单耳。
杯(T021G21:10)
口径5.9 底径6 高14厘米
1999年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
泥质黑陶。敞口,长颈,鼓腹,腹部有一小竖耳,平底。
4、匜
匜是一种盛水洗手的用具,口沿处有流,方便倒水。
匜(H1700:2)
口径25.7 底径10.8 高14.5厘米
1991年山东邹平丁公遗址出土
泥质黑灰陶。敛口,短平流,斜腹,平底。
5、罍
罍是古代一种盛酒或水的容器。一般为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陶或青铜制成。
罍(M4:5)
口径6.2 底径4.6 高16厘米
1979年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
泥质黑陶。直口,宽圆肩,圆深腹,肩部有两个对称的小耳,平底内凹。覆筒形盖。
二、盛储器
多用于储存食物和水,一般比较大,如罐、瓮等。
罐(T021G20:7)
口径9 腹径18.2 高17.9厘米
1999年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
泥质黑陶。有唇,直颈,宽圆肩,肩部有一对宽横耳,小平底。
罐(T007G7:340)
口径9 腹径14.2 底径5.8 通高13.5厘米
1999年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
泥质灰陶。直颈,鼓腹,小平底,肩部对称饰有一对盲鼻和一对小泥饼。
瓮(T312H52②)
口径27 底径12 高43.8厘米
1981年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
泥质黑陶。有颈略高,窄折肩,肩部有宽横耳和盲鼻各一对。腹饰弦纹。
三、礼器
礼器是古代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时所使用的器物,蛋壳陶高柄杯是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性礼器之一。
龙山文化以黑陶为特色,其中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山东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器体由盘口、杯部、器柄和底座四部分构成,高一般15-20厘米,平均厚度在0.3—0.5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量仅有数十克。陶质细腻,表层漆黑光亮,轻盈美观,被誉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 。
龙山文化蛋壳陶高柄杯是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巅峰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经推测其制作过程是:首先使用多次淘洗过后极为细腻的陶土经快轮拉坯成型后,晾至半干,将其打磨出光泽,然后用特制的匣钵承托放入陶窑烧制;在即将烧成之时,在窑顶上加水渗入火膛,并用泥封闭窑顶和窑门,使木炭熄灭产生乌黑浓烟,其中的碳粒便渗入陶坯,从而使陶器显示出纯净黑色。
高柄杯器体轻薄,上大下小,重心不稳,制造工艺复杂,难度极大,并非普通陶工所能制造,因此这类器物不太可能是日常使用的器皿,而是专门用于祭祀的器物。
高柄杯是山东龙山文化最富有特征的器类之一,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其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主要变化体现在口部、杯体、杯底、柄体等部位:如口部从碟形到盘形再到盆形,杯底由圜底到尖底变化,柄体由粗到细变化。
高柄杯(M144:1)
口径8.4 底径4.6 高17.8厘米
1985年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
细泥黑陶。卷沿,碟形口,直腹,近底部内收较缓,腹部有凸棱一周,杯柄分界明显,筒形柄,柄部有六排条形镂孔。
高柄杯
口径10.3 底径4.5 高22厘米
1981年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采集
细泥黑陶。宽斜沿,柄上下两端细,柄中部圆鼓中空,有透雕覆盘状足。该器器壁薄如蛋壳,器物内外表面乌黑光亮。
高柄杯(M138:15)
口径16.2 底径6.3 高18.3厘米
1985年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
细泥黑陶。盘形口,杯腹较深,直腹,腹微内束,直柄,柄部饰规整的竹节纹,长尖底嵌入柄内,小喇叭形足。
高柄杯(H472:3)
口径13.2 底径9 高27.5厘米
1985年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
泥质黑灰陶。盆形敞口,双折腹,细长柄,饰突棱四周,短尖底嵌入柄内,喇叭形底座。
高柄杯形制演化图
1、2.龙山文化第一期
3、4.龙山文化第二期
5、6、7.龙山文化第三期
8、9.龙山文化第四期
10.龙山文化第五期
11.龙山文化第六期
参考文献:
1、《远古神思----山东大学博物馆藏品精选》,青岛出版社2016年6月版。
3、《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