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山东大学博物馆藏古文字珍品选粹(二)

 

C4EA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与往年不同的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了,在学校各部门积极有序的部署和安排下,各种线上课程顺利进行,学校博物馆也精心推出线上展览《说文解字——山东大学博物馆藏古文字珍品选粹》。本展从大量馆藏文物中精选了十余件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文字珍品,这些文物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历来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其中既有已经定级的国家一、二级珍贵文物,也有近年新发掘出土的罕见精品,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为广大师生呈现一场穿越历史之旅的线上展览。从陶文、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中,广大师生可充分感受中华文明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进程,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众志成城,共克疫情,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本展分为以下七个单元,近期将连续推出,供观众赏析。

 

1065

A6F3

8E63

18DD

732B

12303

3F08

 

 

 

2003年春季山东大学等对济南历城大辛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件商代甲骨卜辞,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被称为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发现。

大辛庄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村东南,是山东省已知面积最大的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堆积的古代遗址,也是全国范围内发现最早、研究历史最长的商代遗址之一,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最早发现于1935年,是齐鲁大学林仰山(F. S.Drake)教授发现并报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大学与省、市考古文物部门先后在此进行过多次田野考古工作。

甲骨卜辞主要出土于该遗址探方T2302第⑤B层,为龟腹甲,经缀合后,卜甲残长18、残宽10.7厘米。龟甲在使用前经过精细的整治处理,刮削痕迹明显,厚薄均匀,正反两面均较光滑,右甲桥中部偏下位置有一小穿孔,尾左甲近边缘处有一半圆形穿孔,钻、凿、灼具备。左右对贞。

刻辞内容为卜辞,分布于前左右甲和后左右甲,其中后左右甲局部漫漶不清,记载着当地贵族卜问“御祭”、“温祭”、 及 “徙”等方面的内容,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武丁时期殷墟之外商代地方贵族祭祀和日常活动的文字信息。

 

  

 

卜甲正面

 

 

卜甲背面

 

 

卜甲摹本

 

    可识别的刻辞共34字,大意是地方贵族卜问迁移和进行温祭、御祭,其中一处卜问要对某位母辈祖先进行御祭,是否可使用一头野猪、一头阉猪和两头普通的猪作为牺牲。分区隶定如下:

前左甲

不徙?允徙?口酉,332(温)。

前右甲

不【徙】?允【徙】?

332(温)。

后左甲

口口【不徙】?允【徙】?四。

御母彘豕豕。母一。

后右甲

不徙?允徙?

弜 御。 御。2BC

 

    以上甲骨文刻辞内容,可做如下释读:

,见于殷墟卜辞,意为迁徙、移动,但也有作祭名的。大辛庄卜辞中的徙,用法应属前者。

332,从母或女,从皿,可隶定为“温”。此字在殷墟卜辞中用为地名和祭名。大辛庄卜辞中的温,可能为祭名。

弜,即“勿”、“弗”, 为否定词。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认为有“不要……”之意。

前左甲“温”前一字为“酉”,应为前辞,惜首字残缺。

御,祭名,殷墟卜辞常见。大辛庄卜辞御祭的对象是母,母之后三字或为人名,也可能是御祭所用的牺牲。

后左甲的“四”字刻御字右上部,笔道较浅,可能为兆序,亦不排除与其下“母”字连读的可能。

2BC不见于殷墟卜辞,其意不明,疑为地名。

 

根据大辛庄遗址甲骨卜辞出土的原始层位判断,其年代相当于殷墟二期文化,最晚不晚于殷墟三期早段,距今3300年左右;其甲骨文性质为卜辞,书写格式与内容接近殷墟出土的武丁时期非王卜辞;不论是甲骨修整、钻凿形态,还是字形、文法,都与安阳殷墟卜辞属同一系统。

学者们认为,商代甲骨文过去只集中出土于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亦曾出土,惜年代不明。因此,大辛庄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代都城殷墟以外首次出土的商代卜辞,这说明大辛庄遗址应该是商代东方的一处中心性聚落,加之其他发现相佐证,该遗址应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军事重镇。这一考古发现对认识大辛庄遗址的性质以及与商王朝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文字史料。

 

参考文献:

1、《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甲骨文》,《考古》2003年第6期。

2、《2003年济南大辛庄遗址的考古收获》,《大辛庄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12月版。

3、《大辛庄甲骨卜辞的初步考察》,《文史哲》2003年第4期。

 

 

 

往期回顾:

 

龙山文化刻字陶片(山东邹平丁公遗址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