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百余年历程波澜起伏,光彩纷呈,足令人感怀壮情;孰不知,这其中还汇聚着中国早期博物馆的沧桑与斑驳,博物馆开启民智、传播知识的特殊作用在山东大学的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博物馆与大学渊源深厚,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公认为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1682年英国贵族阿什莫林将其收藏的货币、徽章、武器、服饰、美术品、考古出土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和各种动植矿物标本全部捐献给牛津大学,并正式对外开放。几百年后,1905年中国近代实业和教育的倡导者张謇在其家乡自己创办的南通师范学校以西,兴建由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组成的博物苑,藏品达二千九百多号,计二万多件,就此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建立。
1901年,在清政府批准下山东大学堂创立,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近代史上博物馆启蒙时期,高等学堂和博物馆都被赋予了开启民智、科学救国的教育使命。此时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由传教士为主体创办的近代博物馆在上海、天津、济南、成都等地逐渐设立,济南广智院正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作为山东第一座博物馆,其前身为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创办的青州博物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怀恩光在济南征地30 亩,建造新堂,将青州博物堂的设备、人员及藏品大部迁入,一期工程达2400平方米,由山东巡抚杨士骧等主持举行落成典礼,定名济南广智院,取“广其智识”之意,怀恩光任院长。广智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博物馆,以展览形式展示西方近代科学与文明,采用展橱、镜框、挂图等方式陈列。展品万余件,分2000余组,融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为一体,常年开放。它建设之初就是作为博物院的功能设计的,陈列展览室有高大的空间,又有较长的连续展带,室内空间开阔敞朗,通顺紧凑,正面为陈列室,左为阅览室,右为研究所,后为布道堂。陈列品在太平洋战争前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天文、地理、机工、卫生、生理、农产、文教、艺术、历史、古物等13个门类,种类之多,令人称奇。1912年观众23万人次,1914年增到28万,1930年更达到40万,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1917年,该院作为齐鲁大学的社会教育科,与文理、神、医科并列,纳入大学机构。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该院被日军接管,改为科学馆。1946年,英国浸礼会收回并使脱离齐鲁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现为山东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办公场所。广智院现址依旧保存着原貌,坐落在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内。这座二层小楼在济南是当时所有建筑中最大的,从外形上看既像中国的庙宇,又像西方的古城堡,建筑设计者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突出了建筑的实用性。
很有幸一百多年后我们还能目睹广智院的完整面貌,但令人遗憾的是曾创办于今我校趵突泉校区内的齐鲁大学成章博物馆已然无存。齐鲁大学为美国长老会、英国浸礼会及加拿大联合教会主办的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1904年由潍县广文学堂、青州共合神道学堂和济南共合医道学堂合并而成。1917年9月,齐鲁大学在济南正式建成开学,设文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凭借先进师资力量与西方教育模式,办学质量优良,声名鹊起,当时学界有“南齐鲁、北燕京”之说。学校许多中、外籍教师,如齐树明、明义士、伯尔根等都很热心于中国文物的收藏与研究;国学研究所亦着力于金石学、现代考古学的研究,为齐鲁大学建立博物馆创造了条件。校方及私人金石收藏有些还放在图书馆展出,供师生研究之用。1933年冬,青岛市长沈鸿烈向齐鲁大学捐款1000元,校方用来购置陈列用具,成立了“成章博物馆”。该馆位于学校图书馆楼底层,开陈列厅5间,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立式联合玻璃橱陈列,向全校师生开放,并有组织地向社会开放。1922年由加拿大之奥古斯丁长老支会捐巨款建成的奥古斯丁图书馆,是一座二层建筑,与葛罗神学院(今为教学四楼)相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未迁走的部分文物被日军封存。1951年6月,该校所存文物108箱,连同明义士1937年回国前埋于校园内的文物,为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该馆藏品中,除齐鲁大学师生在济南大辛庄、山东东南沿海等地作考古调查时采集的文物外,大部属于传统的金石文物,仅铜镜即有130余面。商代甲骨量大且精,大部分为明义士旧藏。
历经半世纪的战乱沧桑,山东大学终于迎来了勃勃发展的新时代,各学科教育展示资源逐渐充实,老教授们志趣广博、收藏丰厚,考古学科的开设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山东大学博物馆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曾于30年代在我校任教的沈从文先生利用在北京地利之便为历史系购买了大批文物,珍贵的陶瓷器、字画丝织品等被我校所收藏,至今还可见日本丝织品轴上附有沈从文先生对中日交流的评述,字迹工整秀美,评议从古论今。197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建立,几千年前的发掘文物开始源源不断地面世入藏库中。1986年9月山东大学考古教研室文物陈列室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馆室设立于学校图书馆三楼,大量标本为考古系师生提供了真实的第二课堂;在此基础上,1995年10月山东大学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设于经管楼八层,面积800多平米,分为校史成果展、书法艺术展、文物精品展。考古系建立以来,多达六次田野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1年山东邹平丁公龙山城址、1995年山东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1996年长清双乳山西汉王陵、2000年山东章丘洛庄汉墓、2005年河南鹤壁刘庄先商文化墓地、2010年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等考古项目,使山东大学博物馆考古文物收藏的数量和质量居于全国高校之冠,馆藏文物近3万件,包括了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甲骨、砖瓦、墓志铭、钱币、书画等不同门类。百余年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 薪火相传,名师闪耀,拥有深厚底蕴的校史展吸引了广大师生和国内外来访客人。而韩连琪、张维华、蒋维崧、王长水等老教授的明清收藏及个人书画作品展,使广大师生充分享受到书画作品所带来的优美艺术境界和丰富文化内涵。
2001年山东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博物馆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迁入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科研综合楼内,环境优美,风格典雅,总体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展出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山东大学校史展、书法艺术展、精品文物展,并另设一百余平米的临时展厅一处。博物馆作为校直属处级单位面向广大师生开展服务,下设两个部室:陈列宣教部与综合管理部。2002年山东大学博物馆作为教育部审核通过的首批获得资助的18所大学博物馆之一,建成开通考古数字博物馆,通过文字、图片、动态模拟等形式展示了我校博物馆概况、文博快讯、精品荟萃、考古课堂等丰富内容,极大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起到了数据库的作用。并在2008年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中,作为唯一达到二级博物馆标准的高校博物馆,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认证。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由国家文物局、科技部、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正式开展,山东大学博物馆应邀选送了14件距今4000多年龙山文化文物精品参加这次全国性大展,是全国唯一参展的高校博物馆。2010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第22届大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开幕,山东大学博物馆作为中国高校博物馆两所代表之一,以“论高校博物馆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的若干启示”为题在中国大学博物馆委员会及埃及学委员会分会坛上做主题发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高校博物馆的风采和作用,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办这一世界最大规模的博物馆盛会。
学校在发展,事业在前进,2011年10月山东大学迎来110年周年校庆,经过紧张的筹备和精心布展,博物馆新馆在中心校区知新楼27层、22层落成开馆,新馆面积达4000余平米,前来参加庆典的海内外来宾同时参加了由山东大学博物馆组织召开的“大学博物馆论坛”,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文德安教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教授、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史吉祥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Stephen Shennan教授、美国夏威夷毕士普博物馆焦天龙教授、人类学联谊会会长Susan Mikalauskis女士等对当下大学博物馆的功能及运行机制创新进行了热烈讨论,就此也标志着山东大学博物馆在从展示功能向科研功能逐步扩展,2011年11月美国李汝宽基金会与我校博物馆签署了五年的中国传统漆器文化研究合作项目。
建馆十余年来,博物馆依托我校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的丰厚藏品资源,逐渐形成了以历史文物收藏为特色,同时包含有校史陈列、书画艺术陈列等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日常师生参观和来访客人外,学校每年一度的新生入校日、校友返校日和全国重点中学师生开放日,博物馆都是重要活动场所,每年接待的来访者多达2万人次。同时每年还培训数十名学生志愿讲解员,他们来自于学校各校区不同学科,既锻炼了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又将博物馆文化辐射到整个校园。我馆还积极响应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山东”的办学宗旨,近年来配合国家及山东省组织的各类文物展,多件馆藏精品曾多次参加外展,如2009年国家文物局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主办的“黄河文明展”,山东省文物局主办的2002年“孔孟故里文物展——台湾行”、2008-2009年“考古新发现——山东省重大考古新发现成就展”、2006年“山东文物精品大展”等。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扩大了我校在海内外的影响力,2011年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德育活动基地在我馆设立。
博物馆作为校园文化设施,以服务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为主导,承担着展示学校发展历程与成就、进行学生素质和学科教育、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等多方面作用,它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也是崇尚科学、追求文化创新的激励者。高水平的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也是优秀大学的重要标志。正是基于博物馆这种不可替代的校园文化作用,刚刚起建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也将博物馆列入首批建筑规划之中。新博物馆位于山大青岛校区南北向主轴的重要节点位置,与学生会堂相对,分布于图书馆两侧,形成一个整体,目前提出的三个设计方案均突出现代感,同时立意中都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第一方案在建筑的基座设计中,从考古现场遗留的大大小小的柱洞中得到灵感,根据基座内部功能需要,赋予基座一定的凹洞,解决了大体量基座中房间采光问题。另外凹洞设计为小型下沉庭院,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同时,在休息区也可欣赏到绿色景观,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第二方案建筑形体体块则是由“鼎”的意向变换而来,表达博物馆的厚重文化内涵。而第三个方案将博物馆东西方向打造为一条包含历史、现在、未来的时空轴,而并置的三个体量则暗合“乾”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象形。这三个设计方案正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希望能汇集山大本校师生建议和意见做出最后选择。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必将为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增添深厚内涵。
一所百年老校在向世界一流名校攀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已浑化成一股强劲的撑力,撑点越高,我们就跃得更高,并激发着我们向更高无限挑战。
李慧竹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