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益化篇

贝益化是齐国最后阶段铸行的一种方孔圆钱,战国晚期与刀币并行。此钱背平素,面有内外郭,钱文分列穿孔左右侧,自右向左读,是我国币史上最早出现的方孔圆钱之一。有大、中、小三种(图一):

最大的一种,钱文为:贝益六化。贝益字在右,六化二字在左,上下排列。直径约3.3—3.5厘米,重量一般在9克。

中等的一种,钱文为:贝益四化。贝益字在右。四化二字在左,上下排列。直径约2.9厘米,一般重6克。

最小的一种,钱文为:贝益化。直径1.9—2.4厘米不等,重量多在2克以下,1.3 克比较多见。

李左贤《古泉?》云:“尝见宝(按李氏以钱文第一字为宝)一货(即化)、宝二货钱,似伪品,故不摹”。近年又有人见到几枚所谓“贝益 二化”,钱体轻薄,文字织弱,制作粗劣,与通常所见的贝益 化钱颇不相似。

有人在苏北《钱币世界》上著文介绍说,此种贝益二化出自苏北农村,认为是战国晚期民间私铸。究竟这种钱时就是民间私铸,还是近年伪制,未见原物,难以遽定。今附其图像,以资参考(图二),以下论述,将不再涉及。

圆钱,或称圜钱、圜金、環钱,圆形,中间有一个穿孔。初始的圆钱圆孔,近似小孔的玉壁或纺轮;方孔圆钱后出。周室及三晋布币区所行圆钱皆为圆孔,齐、燕、秦则行方孔钱。在先秦铜铸币四大体系(贝、布、刀、圆钱)中,圆钱虽最为晚出,但如彭信威所说,它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货币形态”,它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大事,标志着中国金属铸币的形制,仿造天然物(铜贝)和保留工具形态(刀币、布币)的时代行将结束,一个以穿孔圆钱为统一形式的时代即将到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止六国货币,全国通用方孔的半两钱。从此以后,方孔圆钱作为中国货币的统一形态,长期延续下来,直至清末,前后通行达两千年之久。晋人鲁褒《钱神论》云:“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侧其方,外则其圆。………..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后世遂以“孔方兄”作为前的代称。不但如此,以方孔圆钱为特征的中国古代货币文化,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邻近国家,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货币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