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苏家村遗址

苏家村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卧龙山街道苏家村和刘东楼村交界处,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向海。遗址发现于1934年,初名刘家楼遗址,1972年改为苏家村遗址,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由山东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日照地区开展区域系统调查,苏家村遗址多次被列入调查及复查对象,根据区域系统调查中地表采集的陶片测算,苏家村遗址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属于小型聚落群中的中心聚落(三级聚落)。

2011年,为了解两城镇周边二、三级聚落的堆积情况,山东大学对该遗址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勘探,发现了一条龙山文化环壕。这条环壕主要为人工挖成,在局部位置,部分或者全部利用自然河道,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环壕聚落,壕沟周长约1150米,宽度10-40米之间,壕沟东南部发现有大片湖相堆积,可能是自然沼泽。壕沟剖面呈宽“V”字型,深度为1~2.2米;壕沟内为灰黑色填土,土质疏松,底层稍粘,填土内包含数量较多的龙山文化碎陶片等。如若计入壕沟的面积,苏家村遗址围壕聚落总面积可达到89000平方米。

2019年,为配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教学实习,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93-7月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发掘区平均堆积厚度1.5米左右,耕土层下即为龙山文化时期堆积。遗址地层分10层,大约对应三个大的阶段:遗址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阶段。共清理房址47座、墓葬89座、灰坑206个、灰沟7条、基槽10个、窑1座、水井1座,出土可复原陶石器上千件。

房址多数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包含基槽立柱、柱洞(柱坑)、基槽夯土墙三种建筑形式,平面为长方形或方形,房址相对集中,保存状况普遍较差,存在原地多次翻建的现象。墓葬多数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均为竖穴土坑墓,多使用木质棺椁,棺椁腐朽只留痕迹;另发现8座石椁墓,其中2座石椁内部配有独木棺。墓向多数为东西向(约80%),少量为南北向;发现人骨(包括痕迹)的墓葬,头向一般向东南(约80%)。一半以上墓葬未见任何随葬品;随葬品数量不等,多的达40余件(M14),少的仅有1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少数墓葬见猪下颌骨和石器。灰坑多为普通的取土坑或垃圾坑,少量为废弃的窖穴和器物坑。水井一座,平面形状为椭圆形,深度达1.5米,存在于遗址的早期阶段。另外,还发现疑似烧制红烧土块的窑址一座。

出土陶器包括鬶、甗、罐、鼎、豆、盘、盆、碗、瓶、杯和器盖等龙山文化典型器物。石器包括镞、锛、刀、斧、铲、钺、凿和磨石等,质料以绿泥岩和流纹岩为主。另外发现大量未见人工痕迹的破碎石块。玉器数量较少,包括锥形器、璇玑、凿和珠等。

   通过对以日照地区为中心的区域系统调查,我们对鲁东南地区的区域聚落形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两城镇遗址的多次发掘也使我们对该区域第一等级的聚落形态演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苏家村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对这一区域二或三级聚落的认识空白。遗址的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末期)到龙山文化中期早段,主体年代为龙山文化早期。遗址不同阶段大量房址和墓葬的发现,为研究遗址的聚落布局和聚落变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遗址石砌房基和不同时期石椁(棺)墓等遗迹的发现为鲁东南地区龙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出土的大量文化遗物(陶器、石器和玉器)与自然遗物(发掘过程中采集的上千份浮选土样,目前已经鉴定出水稻、粟和杂草的存在),为探讨鲁东南地区的古代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