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台遗址位于长清县东南20公里的五峰山之阳,南大沙河上游的北岸,北距济南市区25公里。仙人台遗址高出河床及周围地面4~20米,是一处典型的河旁高台遗址。由于长期的库水回荡切割、风化剥蚀,加之人为取土等原因,遗址破坏相当严重。遗址现呈曲尺形,东部较窄,西部较宽。东西长60、南北宽10-37米,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
遗址发现于1975年秋,1978年秋济南市文物处曾做过调查, 1987年秋又作了较全面和深入的复查。1995年3月至5月,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面积共计610平方米。发掘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周代墓地。除周代邿国墓地外, 还发现和清理了岳石文化、西周、东周和汉代等不同时期的房址、灰坑、窑址、墓葬等90多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铁器和铜器等遗物300多件。
周代邿国贵族墓地共发现墓葬6座,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墓葬虽都曾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未曾遭盗掘扰乱。除M5之外,其余墓葬都集中分布在遗址中部。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底都有腰坑,坑内殉犬。墓向东西向。葬俗流行独木棺,且内铺散朱砂。规模有明显的差异。随葬品非常丰富,出土文物共计320多件(套)。种类有青铜器、玉石器、陶器、骨角器、海贝等等。青铜器中仅礼、乐器数量就达110件,且器形硕大,铸造精美,还有7件铸有铭文。并有许多随葬品是首次发现,如M1中出土了利用失蜡法铸造并镶嵌宝石的双龙镂孔圆柄短剑,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蜡模铜铸件。
其中六号墓是六座墓中规格最高的。它东西长4.6米、南北宽4.5米,随葬着拆散的马车车舆、车轮和各种铜车马器。二层台上殉葬一犬,形体高大,四蹄捆扎,作挣扎状,并戴有一串精致的铜顶圈。墓主随身佩戴玉冠件3件、玉项链一串13件和玉璧、玉块、玉琥等礼器多件。放置铜礼器35件,包括鼎15件,簋8件、方壶2件、圆壶2件、镂孔带盖豆2件、小罐2件和扁壶、盂、舟等,另有陶器10件,铜编钟两套11件和石磬一套10件,以及铜剑、铜戟、盾牌和盔甲等。根据随葬品的时代特征和铭文,并参考相关文献,可以推断这是一处自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邿国贵族墓地,并且六号墓为邿国国君之墓。
六号墓为国君墓的根据有二:1.根据周代标志身份的“列鼎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享用铜鼎的数量有一定限制,即周天子用9鼎,诸侯7鼎,卿5鼎,大夫3鼎,士1鼎。M6随葬15件鼎。除1件特大者外,其他14件都是两两相同,它使用的应是7鼎之制,合乎诸侯之礼;2.墓中出土的一对铜方壶,通高63厘米,通体装饰华丽纹饰,器腹四面均饰高浮雕蟠龙纹,双耳为立体兽首形,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据目前所知,春秋时期这类方壶一般都是诸侯王所拥有,如著名的秦公壶和陈侯壶等。其他出土文物像车马器、玉器、乐器和兵器等,也显示出该墓的规格要远远高于其他各墓。这一发现,在山东乃至中国考古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对中国考古学及中国古史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因而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邿国是周代东方一个附庸小国。由于国小位卑,所以文献记载极少。这一墓地的发现不仅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更为邿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可靠丰富的材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邿国地望的传统认识。同时,也为商周考古的研究提供了一批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