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丁公遗址

山大大学考古系师生工地合影

工地合影

1990年严文明先生、俞伟超先生视察丁公龙山城址

丁公陶文

丁公村隶属于邹平县苑城乡,遗址位于村东,地势较之周围隆起。遗址西南距邹平县城约13公里,东南距临淄齐故城约50公里,孝妇河在遗址之西1公里处由南向北注入小清河。这一带属平原地貌.地处泰沂山系北麓和鲁西北太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遗址范围东西约400米,南北近450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1991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邹平县图书馆在全县进行的文物普查中发现该遗址。1985年春,滨州地区文物处曾在遗址东南角进行过抡救性清理。1985年秋至1993年春.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六次发掘丁公遗址,累计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其中1991年秋进行的第四次发掘,发现龙山文化城址和龙山文化刻字陶片,前者被评为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丁公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左右,最厚处超过4米,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和汉代五个大时期的堆积。此外,在发掘中还发现一座战国积蚌墓和宋代墓葬,但没有发现与其相应的文化层和其他遗迹。在上述各个时期堆积中,以龙山文化最为丰富.堆积平均厚度在1.5—2米。其次则为商代和岳石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的遗迹有城垣、房址、水井、陶窑、灰坑、沟、路土、墓葬等。

城址平面呈圆角方形,南北约360米,东西约330米,面积约11万千方米。城的主要设施由城墙和城壕两部分组成。城墙总宽度20米左右,现存高度在1.5—2米之间。壕沟位于城墙之外侧,与城墙直接相连。沟宽20一30米,最深处距城内生土面3米左右。壕沟亦经多次加宽和清淤,其位置也随着城墙的内外增筑加宽而渐次外移。

房址有半地穴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半地穴式建筑主要见于早期,面积多较小,地面式建筑以晚期较多,面积一般较大。陶窑有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类。形制较清楚的是横穴窑.结构类似于大汶口遗址的陶窑,由窑室、火道、火膛、工作面等部分组成。水井为圆筒形.口径较大,深度超过4米。

墓葬共发现60余座,多属零星发现,以小型墓居多。墓葬形制以单人葬为主,有个别二次葬,方向绝大多数为头东脚西。多数有少量随葬品,有手握獐牙的习俗存在。

六次发掘共出土各类文物近5000件,其中大部分属龙山文化。类别有石、骨、角、牙、蚌、陶等。其中以刻有文字的陶书文字和卜骨等较为重要。

丁公陶文”指的是疑为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使用的文字,这种文字这是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在邹平县丁公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字。这些刻文笔画流畅,独立成字,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丁公陶文得到多数专家的肯定,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丁公龙山文化陶文的发现,为探讨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发展,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等重大历史课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