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周河遗址

大汶口文化分布图(海岸线)

周河遗址位于山东平阴县洪范池镇周河村北的高台地上、狼溪河上游,狼溪河流域的山间谷地,总面积25万多平方米。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自古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在仅十几公里的狭长地段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竟有15处之多。由采集到的标本考证,从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直延续到夏商周春秋战国又延续到封建社会的秦汉,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主。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由山东大学考古系于1988年进行试发掘。从遗址西侧、北侧临河的遗址边缘断崖上看,文化层厚1-2米不等,最深处可达五米。地表文化层在村民挖树坑、修地堰时受到破坏,暴露出大量的灰坑、烧坑、烧土块及石器、陶器残片等。另外还有陶拍、纺轮、骨针、石馨、石磨盘等。最能反映文化特点的是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夹砂陶质地较软,多呈黄褐色;泥质陶则火候高,陶质硬,色泽以红或红褐色为多。纹饰有堆纹、篦划纹、乳钉形纹、指甲纹、锥刺纹等;还有少数的带状纹。堆纹常以数条窄短的泥条成组排列,构成各种纹样。特别具有带状彩纹的红顶钵(残片),则是北辛文化的典型特征,据考证年代在7000年左右,在平阴尚属首次发现。还发现大汶口文化的鼎足、镂孔豆柄等大量夹砂红陶和混质红陶片,并有少量硬质白陶;发现龙山文化陶鬹代足、鬼脸鼎足等大量炊器、盛器残片。还有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陶鬲、罐、豆、盆,汉代的卷云纹瓦当、布纹瓦等。1999年4至5月间,山东大学考古系结合96、97级学生实习,再次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最大的收获是清理出十余座大汶口文化和春秋时代的墓葬。

周河遗址以面积大、时代早、延续时间长而著称。经过遗物进行分类研究,该遗址自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汉代,延续7000多年,并且中间无缺环。是济南地区与鲁西南交界处的一处宝贵的史前遗址,对研究平阴地区史前至汉代的经济、艺术、人类活动等,是一部极为珍贵且没有缺页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