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李文华

一.后李文化的发现与分布

1、后李文化的发现

1987年,山东省文物普查时,济南市文物处和章丘市博物馆曾在章丘市龙山镇的西河、枣园镇的摩天岭等遗址,采集到一小部分别具特色的陶片;1987年秋,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在滨州地区邹平县部分乡镇进行了一次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各个时期的遗址60余处;稍后,济南市文物处在长清县进行文物普查时,从张官和万德西南遗址,也采集到类似的标本;1989年,济清公路文物考古队在临淄区后李官庄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种呈全新面貌的文化堆积;1991年春,在章丘市境内的西河、小荆山和摩天岭等遗址再次发现后李下层一类遗存。1991年8月,有人正式提出“后李文化”的命名。

2、后李文化的分布

已发现的8处后李文化遗址,均分布于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带,分布范围东起淄河东岸,经邹平、章丘,西到济南市西部的长清,东西距离超过150公里。

二.重要遗址

1、后李官庄遗址:隶属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石、骨、角、蚌器。在文化性质上应属于北辛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新时期时代早期的遗址有房址、陶窑、灰坑、沟和墓葬等。

2、西河遗址:坐落在泰沂山脉西段主峰泰山北侧的山前平原上,位于章丘市龙山镇村西北约200米处,东距著名的城子崖遗址约1600米。发现于1987年。西河遗址的后李文化遗址主要有房址、灰坑和灰沟等。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石、骨器。

3、小荆山遗址:小荆山遗址位于章丘市刁镇茄庄村西南约500米处,南依长白山西端的小荆山而得名。发现于1991年春。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和墓葬,难得的是发现了一处氏族墓地。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并有相当数量的石、骨、角、牙、蚌器。

三.文化特征与年代

1、文化内涵与特征

后李文化的遗迹主要有房址、陶窑、灰坑、灰沟和墓葬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形状多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灰坑主要有圆形和不规则形两大类,其中又有筒状和锅底状之分;陶窑仅在后李遗址发现一座,陶器的制作工艺比较原始,种类单调,造型简单。

2、年代

综合文化层堆积,以陶器为主要代表的文化遗物的发展变化和炭四十年代数据,我们推定,后李文化的年代跨度约在距今8500~7500之间,前后延续了1000余年的时间。

四.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

1、社会经济状况

经过发掘的后李、西河、小荆山三处遗址,均发现后李文化的聚落。这一时期农业不仅已经发明,并且已经达到相当水准。同时,渔猎和采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家畜饲养业已经出现;各种原始手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建筑技术比较进步。

2、社会性质

从总体上看,后李文化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创造财富也比较少,没有或很少有剩余财富。按世系划分的观点,后李文化无疑应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而在所有制形态上,这一时期则属于氏族所有的原始公有制阶段。

五.后李文化与北辛文化的关系

1、两者同为一文化谱系的前后两个阶段: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在泰沂山系北侧的鲁北地区重叠分布;在鲁北地区,有如下年代关系: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晚期——>后李文化;现已测定的炭四十数据表明,后李文化与北辛文化不属于同一时代;两者在文化内涵上有诸多共同之处。

2、两者在泰沂山南北两侧并存: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后李文化的发现,证明北辛——大汶口——龙上文化谱系,并不代表整个海岱地区。认为海岱地区的新时期文化具有不同的源头,只是从北辛文化晚期开始,才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