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承古今,有容乃大——揭秘山大青岛校区博物馆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是校区一期建设项目中最讲究、最具个性的建筑,日前终于竣工落成了。

博物馆位于校区总体规划南北向主轴的重要节点位置,由山大负责设计、青岛市出资建设,总建筑面积41552.82㎡,总投资约49397万元。该建筑分地上6层,地下1层,主要功能区包括展厅、古文书籍厅、实验室、藏品库房、地下车库,以及公共活动区,能够满足展出、科研、会议等多项需求。

独特的外型

博物馆外景图

博物馆形体由“鼎”字变换而来,取“鼎承古今”之意,旨在体现它厚重的文化内涵。从远处望去,白色的墙体、独特的外形、深蓝色玻璃幕窗格外吸引眼球。大面积白色石材与“红瓦绿树”基础风格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其高雅的气质。

博物馆竹简幕墙图

青铜和竹简文化在考古界乃至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建筑四角采用外挂竹简造型肌理的铜板,并篆刻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文物上的原版文字,以此将青铜文化融入到建筑之中,突显其考古文化与精神内涵。

深厚的积淀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山东大学作为山东考古中坚力量,在发掘古老文明的事业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周青铜方壶

197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建立以来,文物开始源源不断地发掘面世入藏库中。多达六次田野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1年山东邹平丁公龙山城址、1995年山东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1996年长清双乳山西汉王陵、2000年山东章丘洛庄汉墓、2005年河南鹤壁刘庄先商文化墓地、2010年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等考古项目,使山东大学博物馆考古文物收藏的数量和质量居于全国高校之冠,馆藏文物近3万件,包括了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甲骨、砖瓦、墓志铭、钱币、书画等不同门类。

曾国藩行书对联

上世纪50年代,曾于30年代在我校任教的沈从文先生利用在北京地利之便为历史系购买了大批文物,珍贵的陶瓷器、字画丝织品等被我校所收藏。韩连琪、张维华、蒋维崧、王长水等山大老教授的明清收藏及个人书画作品也极具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他们治学勤奋,学识渊博,在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领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珍品。

丰富的展呈

依托学校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丰厚的藏品资源,博物馆逐渐形成了以历史文物收藏为特色,同时包含有校史陈列、书画艺术陈列等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内将展出山大学者考古发掘出的百余件国宝级文物。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及光绪皇帝的朱批

一层为展品库房区,配有学术报告厅。

二层为校史展、特展、水下考古展,面积1550㎡。

百余年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 薪火相传,名师闪耀,拥有深厚底蕴的校史展吸引了广大师生和国内外来访客人。青岛校区博物馆校史展主要以展板的形式展出,并增加了一些实物及展柜。

三层面积为2150㎡,原拟定为青岛现代城市发展和书画艺术展厅,现为发展预留空间。

清代乾隆云龙缸

明清五彩大吉壁瓶

四层为历史文物展、民俗展厅,面积2750㎡。

历史文物展主要依托馆藏文物规划,目前博物馆已从库房中挑选出400件展品待展。

动物标本展

动物标本展

五层为贝林捐赠自然展,面积2600㎡。

丰富的动植物标本一直是山大博物馆的“重头戏”,青岛校区的博物馆将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今年3月份,美国贝林集团签约捐赠给山大价值3000万美元的动植物标本,将在青岛校区博物馆展出。自然展侧重学生、面向社会,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增加多媒体、3D等技术,与国际自然展接轨。通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初步形成了以《适者生存》为主题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将整个展厅分为八个区域:序厅、平衡北美展区、多样非洲展区、动物社会展区、自然机制展区、贝林和动物展区、尾厅及商店。

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博物馆中庭照

走进博物馆,中庭感觉就像小两号的山东省博物馆,但山大元素很醒目。方鼎造型的背景墙延续了“鼎承古今”的设计理念,以山大校徽作为主体标识,下方镌以清光绪年间山东省试办大学堂章程,并使用青铜器纹样作为辅助装饰。

一层左侧的学术报告厅

珍品丰富的大学博物馆无疑是一座宝藏,其功能已不单单局限于高校教研。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投入使用后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将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综合功能,积极加强文化辐射,激活周边城市和校园空间,为学生和公众创造更为便利的历史科普知识学习条件。

“一所伟大的大学要有一座伟大的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见证了山东大学在人文科学上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在自然科学上的博大精深,见证了一所百年老校向世界一流名校攀越的征程。山东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已浑化成一股强劲动力,助力山大跃向百年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