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的汉简遇见青春的山大,当丝路的风尘邂逅现代的课堂,文明的火种便在思想的碰撞中熊熊燃起,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齐鲁大地生动上演。
10月13日至14日,由甘肃简牍博物馆携手山东大学博物馆、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共同主办的“简述中国 牍懂丝路”流动展及系列社教活动圆满落幕。展览以丰富的文物图景、沉浸的互动体验、多元的教学形式,将千年简牍文化“活化”在校园之中,让师生们在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中,触摸历史的温度,聆听文明的回响。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汉服社的同学们身着华裳,以一场充满古韵的礼仪表演拉开序幕。伴随悠扬的古乐与翩然的衣袂,现场观众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丝路驿站,感受文字与礼仪的交融之美。这一幕让简牍文化的“历史感”与青春校园的“生命力”交相辉映,为整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01 以展览为卷:聆听简牍的回响

在开幕仪式结束后,甘肃简牍博物馆的讲解员带领在场师生深入展区进行现场导览。讲解员围绕展板内容,结合简牍考古与出土文献,生动讲述了汉代丝路的繁荣图景与简牍背后的故事。
从“放马滩纸本地图”到“居延里程简”,从“相利善弊剑册”到“元致子方书”,一枚枚珍贵文物串起了两千多年前的丝路记忆。讲解员指出,简牍不仅是历史记录的载体,更是中华智慧与世界交流的见证。
讲解员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将深奥的学术研究化作有温度的叙事,让简牍里的家国情怀、社会制度与文化精神鲜活地呈现在每一位听众面前。现场掌声与惊叹声不断,文化之声在展板之间久久回荡。
02 以体验为桥:简牍文化动起来


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止于“看”,更在于“做”。
展览现场的“简册书写编联”互动体验区人气爆棚,排队体验的师生络绎不绝。他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用麻绳将竹简穿编成册,感受汉代文书制作的工艺匠心;执笔蘸墨,亲手书写汉隶文字,体会简牍背后蕴含的制度智慧与思想厚度。

“这不再是课本里的知识,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书写的文化。”一位参与者感慨地说。
沉浸式的动手体验,让简牍从历史的卷轴中“走出来”,成为可感、可悟、可续写的文明载体。
03 以讲座为钥:寻访“地下史记”奥秘
10月13日下午,甘肃简牍博物馆徐睿副馆长在山东大学知新楼A1017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简”述中国——探寻简牍里的中华文明》的精彩讲座。

徐馆长首先阐释了“简牍”的定义、功能与形制,指出其作为纸张普及前的主要书写材料,使用了近一千七百年,具有“正史、补史、纠史”的重要作用。讲座重点回顾了甘肃地区自1907年以来简牍的重大发现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王杖简”、“仪礼简”、“医药简”以及居延、敦煌、悬泉置等地出土的数万枚汉简,内容涵盖汉代边塞军事、行政制度、日常生活、民族交往及中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生动再现了汉代社会风貌。此外,徐馆长还介绍了国家一级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基本概况、馆藏特色及其在简牍保护、整理研究和文化传播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整场讲座史料翔实,图文并茂,使听众深刻感受到简牍作为“地下出土的史记”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自豪感。
04 以课堂为窗:“掌心丝路”走向中学
14日下午,展览走出博物馆,来到山大附中课堂。“简述中国 牍懂丝路——掌心之中的丝路生活”AI智慧社教课堂正式开讲。

在课堂上,讲解员带领学生们通过平板端的软件直观了解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人物、边塞生活与简牍相关知识。当古老的竹简以数字化形式“跃然掌心”,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创新在课堂上交相辉映,为青少年打开了通往中华文明的新窗口。

从河西走廊到齐鲁大地,从敦煌驼铃到校园讲堂,“简述中国 牍懂丝路”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深刻对话。简牍承载着两千年的智慧,而今天的青年用热情与行动让传统焕发新生。
未来,山东大学博物馆与甘肃简牍博物馆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馆校共建、文化共育,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融入生活,让简牍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中延续辉光。
文字之上,文明长流;
简述中国,牍懂丝路。
在历史与青春的交汇处,我们以文字为舟,以文化为桥,让文明之光照亮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