抟土为器——山东大学博物馆陶器文化微课堂(二)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距今约6100-4600年,是海岱地区进一步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包括山东全省、苏皖两省淮河以北和豫东在内的广大区域,在山东境内已发现有500余处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制陶业在北辛文化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图案


    海岱地区的彩陶始见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6100-5500年)显著增多,其纹样图案也呈现多样化;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500-5000年)彩陶在陶器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且其纹样图案也有区别于早期;到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5000-4600年),彩陶数量已极少;进入龙山文化时期已经绝迹。



图一、大汶口文化早期彩陶图案1



图二、大汶口文化早期彩陶图案2



图三、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图案



图四、大汶口文化晚期彩陶图案


二、大汶口文化彩陶的色彩组合与绘画技法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等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最终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

1、大汶口文化早期:首先彩陶颜色种类增多,除了黑、红两色外,还出现白、褐、黄三色;其次纹样图案的色彩组合上,出现两种和两种以上颜色的复彩,以地色不同可分为原地、白衣地、红衣地和褐衣地。构图手法和形式多样化,除了对称、错位、连续、反复外,着彩层次上出现三层彩绘成的花纹;注重色彩对比,产生亮丽醒目的纹样图案,白色运用较多;阴阳花纹在大汶口文化彩陶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在构图中,不同的图案之间巧妙地利用某些部件,从而使全图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同风格的纹样图案同时并存。

2、大汶口文化中期:首先彩陶颜色种类主要有黑、红、白、褐四种,以黑彩数量最多,黄彩极少见。纹样图案仍以复彩为主,有四种地色类别,其中红衣地较流行;构图布局条带化,风格单一,早段以亮丽醒目风格为主,晚段彩陶颜色偏向于深暗,黑彩大量运用。

3、大汶口文化晚期:彩陶出土地点和数量及纹样种类少,绘画风格草率。彩陶颜色种类有黑、红、白三种,白彩较少。纹样图案以单彩为多,复彩占一定比例,主要有原地和红衣地;绘画技法与前期无异。



彩陶壶(M4:2

口径11 底径7 高27.8厘米

1999年山东平阴周河遗址出土

盛水器。泥质红陶,侈口,矮颈,圆肩,鼓腹,小平底,肩部饰两周错三角网格纹黑彩,腹最大径处有对称的两个小耳。


三、大汶口文化陶器


1999年山东大学对山东济南平阴县周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了5座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发现的陶器有壶、钵、鼎、豆、罐等器形。 另外,历年从大汶口文化相关遗址也曾采集部分陶器标本。

1、是一种重要的炊煮器,大多用于蒸煮食物。上部为一大口容器,下部附等距而置的三足,是从没有足的釜演变而来的。三足对称,不仅受力稳定,而且受热均匀,充分体现了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创造意识,是中国史前陶器文化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并以其在食器中的重要地位而逐渐被赋予了祭祀礼器的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一种标志性器物。


陶鼎(M4:11

口径11.4  12.7厘米

1999年山东平阴周河遗址出土

煮食器。夹砂灰褐陶,手制,罐形,尖唇,侈口,折沿,折腹,小平底,凿形足,腹部施一周指甲状戳印纹。


2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器形,初期主要功能是盛放食物,晚期具有礼器性质和功能,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豆在古代祭祀礼仪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陶豆

口径26.3 足径16.1 高30.6厘米

1965年山东宁阳堡头遗址采集

盛食器。泥质黑陶,敛口,浅盘,斜腹,大喇叭形圈足,其上满饰圆形镂孔。器表以大镂孔装饰,正是大汶口文化中期的显著特点。



陶背壶(M8:17)

口径13.6 底径11.5 高34厘米

1999年山东平阴周河遗址出土

盛水器。泥质红陶,素面,侈口,粗颈,圆肩,深腹,小平底,腹上部有两耳,鼓腹一侧有梭形装饰。



陶壶M4:4

口径8.5 底径7 22.8厘米

1999年山东平阴周河遗址出土

盛水器。泥质红陶,素面,侈口,圆唇,短束颈,圆鼓腹,小平底,腹部较深,慢轮修整,器表磨制光滑,腹部有明显的打磨痕迹。



白陶壶

口径7.5 底径5 最大腹颈12.6 高11.5厘米

1965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采集

盛水器。夹细砂白陶,立领,敞口,鼓腹,小平底。



灰陶壶(M4:13

口径6.6 高13厘米

1999年山东平阴周河遗址出土

盛水器。夹细砂白陶,立领,敞口,鼓腹,肩部有两个小泥突,小平底。


4是在中国史前陶器多个文化中普遍出现的器物,是盛放水和食物的实用器,是远古东方人类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时至今日我们还在大量使用。



黑陶钵M4:12

口径9.3 底径5.5 9厘米

1999年山东平阴周河遗址出土

盛食器。泥质磨光黑陶,素面,敛口,鼓腹,唇外饰一周凹弦纹。


     5一般作为盛器或礼器来使用,最初主要盛放水和酒,后来青铜罍主要盛酒,供贵族使用。

 


陶罍

口径8.9 底径6.6 18.5厘米

1965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采集

酒器。夹细砂白陶,敛口,鼓腹,平底,沿下有3个鸟喙形泥突,腹中部饰周突棱,有钮,覆碗形器盖。


6、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比较独特的器物,早期多用于日常生活中喝水、喝酒,晚期更多的用于陈设祭祀,具有礼仪性质。直到现在杯都是与人类密不可分的一类生活常用器物。

 


陶高柄杯

口径5.4 足径6.5 高16厘米

1965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采集

酒器。夹细砂白陶,敞口,柱形杯体较矮,喇叭形高圈足。





参考文献:

  1. 《远古神思——山东大学博物馆藏品精选》,青岛出版社20166月版。

  2. 《海岱地区彩陶艺术初探》,《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6月版。